內容之所以會有錯誤,很簡單,藍先生只是引述英國的《衛報》的文章而已,甚至後面我已經分不清楚哪些是《衛報》的文章、哪些是藍先生他自己的意見。原來這篇網誌引用的《衛報》的文章是要談法國的文藝片──在法國被統稱藝術論文 (Art et Essai) 片或者作者電影 (film d'auteur) ──票房相繼失敗的現象。因為《弗藍德》(Flandres) 在坎城得評審團大獎,然後它又賣不好,所以法國媒體反過來批判影評人?

周星星我認為這篇
《衛報》的文章還真是邏輯不通。因為,把個案拉出來把它變成專文,很多記者都會這樣子生產新聞。很多文藝片賣不好,這事大概七十年前就發生過:《遊戲規則》一推出就夭折,必須要等到安德黑巴贊、尚杜歇這些新浪潮教父出來疾呼這部片是經典,《遊戲規則》才又以完整版面世。這典故顯然並非被那些熱情捧場《蝙蝠俠:開戰時刻》、《超人再起》的觀眾所熟知。而且,法國在一九九九年創立了一個新表達法:「蘿賽塔效應」──在一九九九年之前有連續好幾屆坎城影展都把金棕櫚獎頒給非歐洲片(也非美國片),然後這些非歐洲片的金棕櫚影片都在作商業放映的時候失敗,直到一九九九年比利時的《美麗蘿賽塔》票房搶眼地成功。五、六年後我都可以一直看到有影評人使用「蘿賽塔效應」這表達法,表示法國觀眾並非一股腦胸襟都很開放可以馬上接受亞洲人、非洲人的片──連德國人的片他們都很少在看。

我想,《衛報》的文章要寫的應該是為什麼王家衛的評審團要給《弗藍德》評審團大獎,或觀眾極度懷疑影評人力捧《弗藍德》的居心何在。因為,法國各大「品質」報、各大「品質」電視週刊(例如《電視全覽》、
Les Inrockuptibles)下面都有記者/影評人,就算有某幾家報紙不給予《弗藍德》佳評,怎會有媒體跳出來去批評媒體它自己(記者/影評人即是媒體它自己)?


常看本部落格的人應該記得:《電影筆記》編輯部在坎城影展結束的次日馬上召開圓桌會議,《電影筆記》一致認為:
王家衛的評審團給《弗藍德》評審團大獎,其實意謂鼓勵《年輕人,向前行》(Juventude em marcha)、《適合分手的天氣》(Iklimler) 這兩部非常非主流的片。

接下來這句應該是屬於藍先生他自己的意見;藍先生說《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原意為《阿美莉蒲藍的神奇命運》──在法國賣得奇佳,但卻被影評罵得體無完膚。不對。二○○一年,周星星我人在法國,見證《艾蜜莉的異想世界》的神奇命運。我記得二○○○年夏天時我買了兩、三本 STUDIO 雜誌送給一些友人(其中一本送給盧非易老師),裡面就有尚皮耶哲內在北站 (Gare du Nord) 拍片的照片(很多張,而且幾乎全是黑白照片)。當時,我也只跟友人們講說尚皮耶哲內拍完《異形第四集》後又再回法國拍片,而且聽說預算滿高的。他啟用的女主角,我叫不出名字,但剛剛以 Vénus Beauté 拿下凱撒獎最有希望女演員,眼睛很大而已。豈知,到了二○○一年三月,滿坑滿谷的 Amélie Poulain 新聞塞滿所有文化影藝版,四月份各月刊幾乎一面倒地全給 Amélie Poulain 罕見的佳評。然後,各種陰謀論也都出現了:為什麼 Amélie Poulain 沒有入圍當年的坎城影展?因為坎城影展主席 Gilles Jacob 堅持 Amélie Poulain 不能在坎城影展之前作商業放映,搞到尚皮耶哲內和 Gilles Jacob 翻臉,連放進坎城觀摩都免談。全法國最知名的主播 PPDA 在報導 Amélie Poulain 將上映的新聞時,我還記得他說的是:「電影新聞。本週要上映的新片 Amélie Poulain,因為我們 TF1 也有投資,不便誇美它太多次。但這不光是我們說它好而已,其它媒體幾乎全給它正面的評價。」然後到報導,記者訪問了一些剛看完特映會出場的觀眾,印象中大概有三、四位,至少有兩位曾說出「近十年來我從未看過這樣的電影。Absolument fabuleux !」對,用片名「fabuleux」字眼,「真的超神奇!」那時的氣氛真的要逼得觀眾自當週週三起就要去一睹為快。我曾跟朋友相約要去看這部片,如果沒提早到,當場跟下一場基本上都是賣完的,害得我拖到六月初才有機會在戲院看到這部片。不過,佳評並非一面倒:《電視全覽》內部有不同的意見,因此正、反兩篇影評並列。再過沒多久(可能是六月份),Les Inrockuptibles 一篇非常白目的文章出現:資深影評人 Serge Kaganski 批評 Amélie Poulain 是「完全的民粹主義,似乎是為勒朋的極右派服務。」文章一出現,引起一堆媒體的攻幹聲。尚皮耶哲內人也不甘沈默,批評《電視全覽》:「要《電視全覽》喜歡我的電影,就像教教宗戴上保險套一樣困難。」馬上跟《電視全覽》結下樑子,導致《電視全覽》編輯部在當年年末刻意排除 Amélie Poulain 在年度佳片之外(但讀者還是很捧場)並嚴正抗議尚皮耶哲內的語詞。事實上,日後若有電視頻道播放《艾蜜莉的異想世界》,《電視全覽》刊登的都是正面的影評。

講了那麼多,有哪一件事有顯示《艾蜜莉的異想世界》被罵得體無完膚?

我完全不知藍先生的印象來自何處。但,我以當時我人在法國把我的所見所聞儘量寫出,要不然我家裡還有一堆不知從何找起的
PREMIERESTUDIO、《電視全覽》、《電影筆記》全都可以掀開來證明《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其實是「佳評如潮」。

另外,從
《衛報》的文章衍伸出來的文字,似乎很不符合法國的現狀。舉個案,沒有人反對它們票房失敗;但何以有一些片可以在法國創造奇蹟?華語片如,楊德昌的《一一》賣了二十多萬觀影人次(剛好等於大台北看《斷背山》的觀影人次),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達到超過一百萬觀影人次的天文紀錄,兩年前的紀錄片《達爾文的惡夢》賣破四十幾萬觀影人次,去年的《吹動大麥的風》賣破一百萬觀影人次,阿莫多瓦的《玩美女人》創下他的最佳紀錄:超過兩百三十萬觀影人次。尤其我喜歡舉《吹動大麥的風》的例子:一部導演知名度不高、沒有大卡司的片子可以吸引到一百萬觀影人次,若除以三等於台灣的人口,則《吹動大麥的風》要在台灣賣到三十五萬觀影人次才算跟法國有一模一樣的成績;而《斷背山》在大台北賣破新台幣五千萬才相當於二十二萬的觀影人次而已,那三十五萬觀影人次的《吹動大麥的風》豈不是要相當於新台幣八千萬的票房?錯,《吹動大麥的風》目前在大台北才一百二十萬的票房而已。

法國這幾年的製片很多元,我將否認有兩極化的現象。根據我看到的一些影評(包含台灣的例如
Alfredo 的意見),《弗藍德》並非是很容易親近的影片。我想,藉由大家比較能親近(跟理解)的英文媒體來認識其它地方,都還是要小心一點。像我,我在看報導非洲國家的法文文章時,我都還是會懷疑這法國記者是不是有點太瞧不起非洲人的作風(因此非洲一定不會有民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