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星的意見:我非常不希望一整局就是雞跟鴨在對話。針對 phosphor 的ㄊ點,周星星我不會不高興;我也希望其他人不要有什麼不高興的地方,因為 phosphor 您的留言我還是很尊敬,也感謝有您這樣一位「司法界」人士願意在本園地發表高見。

phosphor
在ㄇ點提到「許多案件往往是只有天知ˋ地知ˋ加害人知及被害人知而已,其他人往往無法得知事情的真相。」是,如果我們要像大衛休謨 (David Hume) 那般誇張,根本就沒有任何其他人能夠知道真相。沒有錯,所有讀者、觀眾都得藉由二手、三手、四手、N手資料形塑出一個判斷,我不認為所有這些人都該閉嘴。相反地,反而應該多說話、多討論。例如,張娟芬女士花了非常多時間才寫出《無彩青春》這本書,有誰能夠說張娟芬寫的每一個字全都是錯誤?基本上,我不是說她寫的每一個字都是對的,而是她寫的每一個句子都很有參考價值。有錯怎麼辦?有錯更好,等於我們又修正了一個錯誤。每一位人士,包含當事人、律師、檢察官、法官、記者、人權鬥士、部落格格主(部落格格格?),他們的敘述難道都要全部都歸零嗎?

phosphor
在ㄈ點提到「你們堅信的三人清白所憑為何?是否曾親身去觀察該案的進行?還是人云亦云地相信許多司法改革或人權鬥士所言的〔真相〕?」可見 phosphor 根本也不去看現有的出版品、網路上鉅細靡遺的分析。所憑為何?所憑不就在那些著作中嗎?動輒說一般人沒參與審判過程所以一定不知道事實真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不就是這種心態:「〔又沒看到卷證資料,憑什麼抗議?〕」蘇建和案已經公開的卷證,蘇建和等三人的律師也都已經將之公開,張娟芬女士也都照抄,何必跳過那一堆老早就已經存在在網路上的疑點分析卻高舉只有司法界人士才有機會閱卷的道德高度?

老實說,我比較期待一個人的一致性。換句話說,我可以現在就邀請
phosphor 針對二○○三年一月十三日的「無罪」判決也提出一套看法,針對未來的再一次判決還要再現身一次再提出一次看法。因為,我就搞不懂,如果二○○三年一月十三日的那一次「無罪」判決已經距今四年多了,其他人「〔又沒看到卷證資料,憑什麼抗議?〕」唉,是耶,為什麼受害者家屬也沒看到卷證資料,憑什麼抗議二○○三年一月十三日的那一次「無罪」判決?

如果永遠這樣打高空,請其他想繼續辯論的人轉移地盤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