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有些片我看第一次沒流什麼眼淚,但自第二次之後就淚流不止────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竊聽風暴》。《不能沒有你》有稍微重修一些配樂,而且一開場鑼鼓喧天的立體感真好,真是一定要在電影院裡欣賞。結尾的安排,除了可稍微剪掉五秒鐘的畫面外,真的是太觸動淚腺了。
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1550)
- May 27 Wed 2009 00:00
台灣電影不能沒有《不能沒有你》
通常,有些片我看第一次沒流什麼眼淚,但自第二次之後就淚流不止────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竊聽風暴》。《不能沒有你》有稍微重修一些配樂,而且一開場鑼鼓喧天的立體感真好,真是一定要在電影院裡欣賞。結尾的安排,除了可稍微剪掉五秒鐘的畫面外,真的是太觸動淚腺了。
- May 27 Wed 2009 00:00
第六十二屆 2009 坎城影展首頁
u 2009 坎城影展「導演雙週」片單
- May 27 Wed 2009 00:00
台灣電影不能沒有《不能沒有你》
通常,有些片我看第一次沒流什麼眼淚,但自第二次之後就淚流不止────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竊聽風暴》。《不能沒有你》有稍微重修一些配樂,而且一開場鑼鼓喧天的立體感真好,真是一定要在電影院裡欣賞。結尾的安排,除了可稍微剪掉五秒鐘的畫面外,真的是太觸動淚腺了。
- May 27 Wed 2009 00:00
讓二○○九年的坎城影展變成美好的回憶
一切都得從 2005 年開始說起。周星星我從 2005 年開始經營部落格,很湊巧地、無心機地,我在 2005 年坎城影展宣布入圍名單之前,我就已經想起達顛兄弟。沒想到,達顛兄弟還真的有《孩子》(L'Enfant) 入圍正式競賽。當年入圍的還有米夏埃耳․韓內克 (Michael Haneke) 的《隱藏攝影機》(Caché),我看了看劇情大綱,還覺得這部片太小眾傾向了。沒想到,當時我人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頭看報紙的影劇版,看到《孩子》跟《隱藏攝影機》都得了獎。那一年給我的震撼是:如果你功課作得多一點,你就不會看不懂剛出爐的得獎名單,而且你也就會有能力在事前先猜猜看得獎名單。
- May 26 Tue 2009 00:00
第六十二屆 2009 坎城影展競賽長片評審團
- May 25 Mon 2009 00:00
2009 坎城影展得獎名單
- May 25 Mon 2009 00:00
2009 坎城影展頒獎典禮 zapping
- May 24 Sun 2009 00:00
一種注目看看昨晚的首映
- May 24 Sun 2009 00:00
倒數五個小時的最後預測
直接先爆一個好消息:凡是在「坎城經典」(Cannes Classics) 單元放映過的修復過的拷貝(影片),例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1991),日後都會放在網路上作 VOD 商業服務或發行成 DVD;所以請密切期待美國(或法國、或香港)是哪一家在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四小時版 DVD 吧。
- May 23 Sat 2009 00:00
最後一天跟某些單元頒獎
- May 23 Sat 2009 00:00
平行單元已公布得獎名單
另外,是比利時導演菲利克斯․凡․葛羅尼根 (Felix van Groeningen) 的《事情欠幹的特性》(La Merditude des choses) ──在放映期間就以超爆笑跟感人的家庭故事得到某些影評人撰寫影評推崇(當然還有光溜溜騎腳踏車的趣事)──得到「特別提及」(Mention spéciale);奧地利導演蒂莎․寇維 (Tizza Covi) 跟黑納․弗里梅爾 (Rainer Frimmel) 聯合執導的 La Pivellina 則獲得「歐羅巴電影獎」(Label Europa Cinémas)。這個獎是由一些電影院經營者組成的評審團頒給一部歐洲劇情長片。
- May 23 Sat 2009 00:00
今年應該是很精采的片單
解釋一下:自第 27 秒起,旁白是說:「我們從很遠的地方看到他(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然後,我們又再近一點了……又再近一點了……又再近一點了……ㄟㄡ,老兄,你們也未免太近了吧?」
- May 22 Fri 2009 00:00
應該是不太被期待的一天
Oscar 在作小型的毒品買賣;Linda 則在一家舞廳當脫衣舞孃。直到有一天,Oscar 被日本警察射中一槍;但他不希望就此失去 Linda ──他曾對她承諾不會放棄她,於是他靠過人的意志力要撐活性命;但他眼睛所見的世界開始變得混亂不堪,時空變得紊亂。
- May 22 Fri 2009 00:00
今年坎城的第一座獎頒給
什麼是 « palme d'or » ?很簡單, « palme d'or » 就是「金棕櫚」。 « palme » 是「棕櫚葉」之意。 « or » 是「金」、「金子」的意思。 « de » 相當於英文的 « of » 。因為 « or » 的第一個字母是母音,所以要連起來縮寫,不能寫成 « de or » ──所以才變成 « d'or » 。 « palme d'or » 就是「金棕櫚葉」的意思。
- May 21 Thu 2009 00:00
兩個小鎮全被耍得團團轉
奧地利導演米夏埃耳․韓內克 (Michael Haneke) 再回到奧地利拍的德語黑白片《白色緞帶》(Das Weisse Band),年代設在 1913/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地點則是在德國北部的新教小鎮,有兒童、青少年所組成的合唱團。但是,一連串奇異的事件接連發生;會是有某種懲罰他人的儀式嗎?影片長達兩小時二十分鐘。
- May 21 Thu 2009 00:00
裘莉跟太多太多的惡棍們
評審團一同參加《惡棍》的首映。
- May 20 Wed 2009 00:00
大堆頭比其它任何片都強
多說無益,等到一大堆明星出現後再說吧。
- May 20 Wed 2009 00:00
惡棍照相變得不怎麼惡棍
- May 19 Tue 2009 00:00
擁不擁得住評審團的愛懷
請先不要管佩德羅․阿莫多瓦還沒拿過金棕櫚獎。阿藍․雷奈也沒拿過金棕櫚獎呀,不要一直惋惜佩德羅․阿莫多瓦還沒拿過金棕櫚獎──他的地位早已備受世人肯定。該注意的是:像佩德羅․阿莫多瓦、阿藍․雷奈以及珍․康平等等的老導演,在形式的創意上,已經要輸給比較資淺但年紀早已不小的賈克․歐迪亞 (Jacques Audiard)?如果你們看過他的《我心遺忘的節奏》,就能夠懂得賈克․歐迪亞的陰鬱,有時是比佩德羅․阿莫多瓦的聒噪要更令人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