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最需要加強的地方,就是劇本。

劇本是電影的靈魂,有精采的故事,才會吸引觀眾看電影。目前的台灣電影工業之所以沒落,是因為電影劇情不能吸引觀眾。而且,根據現有的幾部台灣影片,題材都被鎖定在校園青春愛情電影,不管這些是異性戀的還是同性戀的愛情故事。其實,只要把一整個月已經上映的影片列出來,我們就可以看到問題出在哪裡:美國片有恐怖片、喜劇片、警匪片、驚悚片等等,但是台灣片就是那幾類大家都知道的類型而已。所以,台灣電影最需要加強的地方,就是擴展不同的類型的影片,從第一步就有很精采的劇本開始。怎麼做呢?我認為,目前已有的年度優良劇本甄選比賽,可能沒發揮到它的功能。問題出在哪裡,我不知道;但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它的甄選方向是開放性的,所以,今年新聞局能收到什麼樣題材的投稿劇本,沒有人能知道。但是,全都得針對這些投稿劇本遴選出十部頒發獎金,這十部真的會是非常棒的電影劇本嗎?其實,只要找一兩位比較用功的人去研究一下,我們就可查出五年裡面的五十本優良電影劇本到底有幾部被拍成電影。

所以,為了活躍這漸漸不流動的池塘,我有一個建議:應另外提供一筆預算,交由另外一個單位,例如是國家電影資料館,舉辦「警匪、驚悚、犯罪」類型的小說跟劇本創作比賽。坊間我們常說「考試領導教學」,在這兒就是「獎金領導創作」。這樣的比賽將分為小說類跟劇本類,因為可能會有很會說故事的作者他們不一定會寫劇本,我們不能讓這些人才被擋在電影工業門外。而且,這些小說一定都不會是長篇小說,所以很適合改編成九十分鐘的驚悚警匪片。唯一的要求僅只是劇情應發生在台澎金馬,要有台灣警察,要有驚悚命案,要有結尾的劇情大翻轉。如果在一年內能徵選出五部非常精采的故事,事後又有專業編劇將之改編成結構緊湊的劇本,我相信一定會有製片公司願意投資拍攝這五部劇情長片。

這等於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因為,畢竟警匪、驚悚類型的題材很吸引觀眾。現有的年度優良劇本甄選,因為它太開放,所以任何投稿的作者很可能都只寫一些他們已經很熟悉的題材:日常生活,或頂多加了一點幻想。我們為什麼不告訴這些作者:現在又冒出一個比賽,獎金也還不錯,還可以把小說集結出版先炒熱話題,然後還可以再改編成電影劇本?這樣,這些作者就會開始動腦構思一些犯罪故事,為未來的精采的劇本打通第一關。

問:您覺得台灣電影有什麼優劣勢可以跟外國電影競爭呢?

:現在的台灣電影無疑是佔劣勢,以前一九七○年代的東南亞市場老早就賠光了。要怎麼跟外國電影競爭?我覺得有些本土口味的劇情是那些美國、日本電影比不上的,因為這樣的電影能夠讓現在不再進電影院的人有念頭再進電影院。只有一種題材能做到這件事:既很爆笑又有動作戲。喜劇是非常具有民族色彩的,因為有很多笑點牽涉到語言、地區性的知名人物;所以,在美國賣破億的喜劇片可能在歐洲就賣得不甚理想,在法國賣到爆的喜劇片也根本就跨不出那個烏龜領土。兩年半前周星馳的《功夫》能夠席捲東亞市場,就是因為它又是喜劇又有動作戲。

最近我看了一部入圍金穗獎跟台北電影節的影片《愛的麵包魂》,它成功地掌握到這樣的喜劇元素,但很可惜它的劇本建立在太多的刻板印象中的二元對立。如果能夠再激進一點,設計出一些比較流氓的角色,讓劇情稍微黑色一些,我們就能安排好幾場動作戲(當然製片預算也該提高些),它可能是武打動作,也可以是跑步追打或汽車追逐,反正就是一定要設計一些動作場面才行。這種題材能吸引六歲到六十六歲的人都能買票進電影院,這種題材是美國片做不到的題材。

一部片如果能夠讓人一直笑,甚至某幾個笑點能讓人笑到肚子痛,口碑絕對傳得出去。所以,在美國、在法國這兩個製片工業比較健全的國家,常常有一堆喜劇片的企畫案堆滿辦公桌,因為一個好笑點,常常也只是一位編劇的突發奇想,就能賣得比好幾千萬新台幣作出來的特效要更好。

所以,雖然剛才那個問題我的回答比較傾向驚悚警匪類型,但現在我所說的仍然跟剛剛沒有什麼不一樣:縱使是喜劇動作片,也應該要先有好的劇本。只是,根據我的觀察,在目前現在這個環境,必須要是好幾個編劇集體創作才能夠寫出一部超爆笑又超有動感的喜劇片劇本。但是,製片公司很被動,不會出資去憑空生出一個喜劇片劇本,只會被動地等有沒有什麼已經寫好的劇本,那我們就沒辦法拿到一個槳把池塘的水活動一下。驚悚警匪類型比較適合單獨一個人(或兩個人共同)創作,所以我還是傾向優先舉辦這種類型的小說、劇本徵選比賽。有這一堆故事,絕對能從中挑出最棒的兩、三部拍成商業片,而且也更有外銷到亞洲其它國家的潛力。

台灣電影的優勢大概全耗光了,但不要連最後一個優勢,就是屬於我們這一塊土地的生活記憶、只有我們才看得懂的本土劇情都丟到垃圾桶。如果台灣電影能再次崛起、蓬勃,相信我,一定會是喜劇動作片。然後,不要很窄化地把我這兒的「本土」理解成是「傳統」、純樸的「農業社會」,否則就會整個錯誤地誤解成是電視上那些糟到爆的連…………連到五百集的連續劇。

問:您覺得,應用外來的資源,如採用外國演員、請外國導演真的對電影的品質、票房有影響嗎?

:如果香港也算是「外來的」,我想這個問題會更全面。

演員的部分,其實並不構成問題;因為現在常常要跨國卡司,東一位台灣演員,西一位香港演員,南一位新加坡演員,目的只是想照顧到每一塊市場。外國演員要用原音演出還是要事後配音,有的時候會很影響當地人的感覺。就好像,在美國有一大堆各種口音的演員,但這些美國片在台灣上映的時候並不影響台灣觀眾的感覺,因為台灣觀眾根本分不清楚這些口音。像我,我就覺得早期的阿諾史瓦辛格講出來的英文真像在繞口令,我就會覺得這是一位很差勁的演員。所以,任何演員要在台灣電影演出,只要口音不對勁、聽起來像是很做作,馬上就可在網路上看到一堆批評這些不自然的對話的留言。因此,最好類型要對,才能讓這些外國演員能夠有發揮的地方。但別期望這些外國演員能為台灣電影貢獻什麼,因為一部片的好壞其實還是得看劇本跟導演的處理。

導演的部分,這是一個可提供很多想像空間的問題。理論上,如果台灣的製片環境能夠配合這些外國導演的要求,那我想可能會有一些外國導演能在台灣拍出一些很個人風格的作品。其實我們得先假設這些外國導演是一些已經很有想法的導演,否則請一位香港爛咖跟直接找一位台灣爛咖,兩者並無不同。我其實比較懷疑的是台灣的製片環境是否能夠提供奧援;像,我一直聽說,在台北市內,台北市政府不會允許暫時封掉一條街讓你來拍汽車追逐。好,不在台北市拍,那在台北縣拍,可以吧?但台北縣也是道路狹窄、交通繁忙的地區,應該也還是很難獲得許可。此外,你看台北市萬華地區會不會有一些住宅區長得很像香港的平民住宅區?徐克、杜琪峰是不是都曾經在這樣的建築拍出讓人嘆為觀止的動作戲?可是,台灣的條件支持嗎?既然是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那就全面地都只拍文戲,我們只好祈禱有超棒的文藝片的劇本能夠不需要拍到任何動作戲。

這些人對票房是否有幫助,我覺得兩者之間的關聯畢竟還是很小。縱使有某些演員、導演知名度很高,但如果影片拍得不好,也一定會賣得不好。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台灣影片採用外來的演員,因為我們得開始學習這種跨國製作、跨國行銷的模式。

問:您覺得本土電影與外國電影最大的差異性在哪?

:就現有的本土電影跟外國電影來比較,最大的差異應是格局。外國電影,當然還要再細分是哪裡的外國電影。美國電影我就不多談了,它不僅有好萊塢大工業,但也有非常多元、深具個人色彩的獨立製片。日本、南韓近幾年的成績更是有目共睹,像奉俊昊的例子就是絕佳的良性循環,把《殺人回憶》做大之後,再繼續做更大的《駭人怪物》。格局不是說製片預算有多高,而是指企畫案夠不夠有野心。

截至目前為止,本土影片已有好幾部賣座令人滿意;從商業角度來看,這絕對是好事,因為製片公司會繼續投資這些片的導演拍下一部片。但是從評論的角度來看,這幾部賣座的影片,很可能都差強人意、甚至其實是沒有價值。這幾部片為什麼賣座,例如是不是卡司選對了、造勢做對了,我暫且不談。但如果這些導演仍沈浸在這些統計數字之中,沒有自覺要把下一部片的格局放大,我們很難保證他們的下一部片還會依然賣座。況且,我們看問題要看長遠:為什麼在大台北賣到五百萬,我們就已經滿足了?為什麼我們不拍出台灣的《殺人回憶》、台灣的《竊聽風暴》,然後把這些片賣到日本、南韓跟歐洲?

我剛剛檢查了一下今年已經上映的國片:《愛麗絲的鏡子》、《黑眼圈》、《刺青》、《練習曲》、《六號出口》、《指間的重量》,我想大家運用一點「歸納」的想像力就可以知道這些片大概會是什麼樣類型的影片。扣除《黑眼圈》它的藝術成就還真是不錯、有氣質之外,其它的就由大家自行判斷。但,沒有人曾經有念頭要拍《殺人回憶》、《竊聽風暴》,也沒有人曾經靈機一動要拍一個台灣版的《芭樂特》(看編劇想怎樣亂掰),反正「因為某件事故導致某種戀愛的情愫隱隱生出」這種公式一直催生出好多部本土電影的劇本,就真的別想說有某位台灣導演能利用三部劇情長片的經驗拍出像是《殺人回憶》那般成就的第四部片。

所以,我反而希望台灣的年輕導演多多研究一下全世界四十歲以下的青年導演有哪些片曾經入圍柏林影展、坎城影展、威尼斯影展(這三大影展),看看他們是怎樣選擇符合他們國家的歷史、符合他們本土的生活的題材。否則,就會是成語「閉門造車」,讓一堆台灣觀眾說:「怎麼又是這種國片?」

問:你覺得新聞局對國片說做的一連串措施對國片的發展真的有幫助嗎?

:新聞局不斷地說要幫助國片的發展,但容我不客氣地說,都是些廢話。會有哪一任新聞局長在一上任初期,就說「新聞局將不再幫助國片的發展」?這就好像我曾經看到有法國記者當街問路人說:「請問您反閃米族群嗎(反猶太人)?」問題是會有哪個白癡路人對著攝影機說:「對,我就是討厭猶太人。」有些話根本不用先說,先擬出一些計劃、務實地做就可以了。所以,大家還記得前任新聞局長姚文智先生說,(他上任之後)新聞局將輔導國片一年量產一百部片嗎?不說就算了,說了反而讓後人不斷地拿這句話當笑話。這事件的時間離現在還很近,大家都不再笑了;但十年後再跟我們的大學生說曾經有一位新聞局長一上任就說要讓國片一年量產一百部片,這才會好笑;因為,說不定十年後風水輪流轉,姚文智還當到什麼部長級的官位,把這句話再拿出來才比較好笑。

新聞局現有的業務已經有很多都在鼓勵國片的發展,但感覺上成效不彰。不過,不能因為成效不彰就反過來取消掉這些業務,目前該思考的是除了現有的業務之外,還有哪些還沒有做的事可以拿上檯面討論;例如我前面講過的專門針對一種類型舉辦徵選小說跟劇本的競賽。

輔導金是一項很大金額的業務,這業務絕不能被取消掉。但重點似乎都不在製片環境、稅務優惠等等,重點仍然是劇本的問題。美國好萊塢有一些特效驚人的片在台灣發行後也是賣得超慘,純粹只是因為劇情幼稚、效果不佳,因為大家已經習慣那種超級特效了,給你一千隻龍、一萬個機器人大概都不會勾起你的好奇心。從這角度思考,絕對不是什麼台灣的製片環境對創作者不友善等等等,絕對只是因為這一個劇本達不到一般的製片的水準。

還有,我認為在學院教書的學者,不能全都跑去作電影史的研究或隨隨便便擔任幾位學生製片的指導教授而已,而是也應該要挪出一部分的人力去研究像是英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的例子看他們的政府怎樣在強勢的美國好萊塢的侵襲下作出輔導本土電影的政策。我自己並未專攻這一領域,所以我答不出話來;但是我零星地閱讀到一些法國「國家電影中心」 (Centre national de la cinématographie) 如何補助法國本土電影的文章,我就知道原來我們的新聞局還沒做的事情還很多。如果有學者能夠把這些研究公布出來,輿論就會說:「為什麼我們的新聞局這麼遜?」「原來我們的新聞局一直不敢讓國人知道別的政府是怎麼做的,因為他們怕馬上就被轟到臭頭。」

最後,有個迷思必須打破:台灣電影的不振不能全怪到新聞局頭上,因此也不能只寄望新聞局它單獨一個單位就能振奮國片。國片是一個整體,當這整個整體創作的水準本來就偏低時,該做的事是告訴這些人這樣的劇本還不能開拍、還要再多修。

問:您覺得最近有哪幾部國片製作得叫好又叫座?您可以說明一下它們成功的原因嗎?又有哪幾部讓你覺得是在浪費資源的?原因是什麼?

:這個問題我很難回答,因為最近的國片我只看過《黑眼圈》。到目前為止,最賣座的國片是《刺青》;但私底下傳來傳去的口碑都不好,降低我去戲院看它的念頭。嗯,其實也無所謂的「降低」,因為本來就沒念頭要看這部片。

另外,我自己曾經收到《六號出口》的試片通知,但已經有人跟我說這部片不好看,所以我非常怕跑去看試片、導演又跟我們握手握手,然後我就會被人情壓力壓到說「這部片也不算差」。

這麼多國片,通常我會等到上二輪戲院的時候,再去檢查它們的品質。有些片沒看到也就算了,因為聽一些口碑即可拿捏出大概。我倒是想談另外一個問題。

正是因為國片已經低到一個程度,所以,如果要研究國片,居然還是得花時間先看過這些片;我想,研究台灣電影還真是一項折磨。怎麼說?各位都同意美國一年量產好幾百部片吧。但是,誰會只研究「一年」的電影史?不會。要嘛,至少也要一個十年。假設我們要研究美國一九九○年代的電影史,想必是要提出一些傑作。但是,換作是台灣電影史,我們遇到一件超級奇怪的事:要嘛是一些草草上映、快快下檔的片,要嘛就是只參加一些影展、連上戲院作一天商業放映都沒有機會的片。這真的是怪事,作台灣電影研究已經作到這等地步。以我個人而言,我看影片不分國籍,好看的我會想再看第二遍,不好看的我就註明我的意見,然後這部片就被我丟到垃圾桶了。為什麼?因為下一部、下一百部片隨即到來,我要忙的是還要再看這新的一百部片;我實在很佩服大家對於一些台灣影片超級有耐心的態度,好像一篇文章討論不完,還要再在年底大檢討有哪些導演的哪些片有沒有為台灣電影作出什麼貢獻。這樣子玩台灣電影,恐怕也會降低大家對台灣電影的興趣,因為有一大堆片根本就不好看、而且找不到什麼管道看。我認為:花點時間再討論一九八五年到二○○○年的國片還比較實在,有些片就是值得在現在再看一遍。

目前有些國片賣得很好,但有太多的原因可解釋為什麼它們行銷得這麼成功。我不算是這方面的專家,我答不出來。但我想它們也沒浪費什麼資源。例如陳正道先生,他連續兩部商業製片都賣得不錯,但評論界也曾給予不算太好的意見。這算浪費嗎?沒有,我認為這讓陳正道累積很多經驗。我們可以批評一部片的成績不好,但我們不能詆毀一位導演的人格,還有應非常正面地期盼該位導演能在下一部片臻至成熟。像我本人已經非常期待陳正道能在即將出現的三部片之內執導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商業大製片,只有這樣才能讓台灣電影繼續滾動。針對《刺青》的導演周美玲女士,我的態度也是一樣:這部片賣了,不管它好不好,但資方對她有信心,她能夠再繼續拍一部不一樣題材的劇情長片,這絕對是一件好事、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該被一堆無聊人士咒罵)。

將近一年再重看這一篇文章,因為台灣的電影環境變化不大,所以我覺得我所講到的論點依舊是我現在的論點,沒有改變。只是,在這之間我已經在二輪戲院看過《練習曲》,覺得這部片被過譽甚多;假使當時就已經看過這部片的話,恐怕我的言語會更加激烈跟不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