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凱諾˙維斯康堤 (Luchino Visconti) 應唸「[ lukino ]」「Visconti」。
「Visconti」比較不是問題;主要的問題是「Luchino」。
我們台灣人常用英文去唸「Luchino」而有 [ lutʃɪno ] 的音;但實際上 « chi » 應唸作 [ ki ] ,義大利文中的 « chi » 、 « cchi » 都發 [ ki ] 的音。
所以,《木偶奇遇記》的「Pinocchio」應唸作 [ pi'nokio ] ,而非 [ pɪ'notʃɪo ] 。
「Luchino」請唸 [ lukino ] ! |
「Luchino Visconti」、「Pinocchio」、義大利男導演「Marco Bellocchio」跟法國男演員「Fabrice Luchini」、(義大利裔)法國女演員──卡拉˙布魯尼 (Carla Bruni) 的姊姊──「Valeria Bruni Tedeschi」都是同樣的發音模式。 |
但是,要把「Luchino」音譯成準確的中文,是非常難的。我們會把「Keanu Reeves」、「Keira Knightley」音譯成「基努」、「綺拉」,是因為我們沒辦法把第一個音節直接寫作「ㄎㄧ」;但就算我們都把它寫成中文的「基」、「綺」,我們卻還是照樣用「ㄎㄧ」、 [ ki ] 的音來唸 « Ke [anu] » 跟 « Kei [ra] » 。也就是說,在「Keanu Reeves」、「Keira Knightley」的案例中,我們都能夠用正確的英文來發出正確的音──發音正確。我們之所以不會把「Keanu」、「Keira」的發音唸錯,絕對是因為「Keanu」、「Keira」的子音字母是 « k » 的原因。
要把「Luchino」音譯成準確的中文,的確是很難。要把「Luchino」音譯成「盧切諾」、「盧契諾」、「路奇諾」……,或說要把「Luchino」寫作「盧切諾」、「盧契諾」、「路奇諾」……,也許是不得不。
但是,說我們台灣讀者看到「盧切諾」、「盧契諾」、「路奇諾」……的中文譯名後,還會繼續把「Luchino」唸作「盧」「ㄎㄧ」「諾」,筆者相信這絕對罕見聽聞。因為,既然都已經有「盧切諾」、「盧契諾」、「路奇諾」……的中文譯名,為何不直接根據邏輯把「Luchino」唸作 [ lutʃɪno ] 呢?就像,當大家都把《木偶奇遇記》的「Pinocchio」翻譯成「皮諾丘」,又還會有誰把它唸作 [ pi'nokio ] 呢?把「Luchino」唸作 [ lutʃɪno ] ──發音錯誤。我們之所以會把「Luchino」的發音唸錯,絕對是因為「Luchino」的子音字母是 « ch » 的原因。
「 [ lukino ] Visconti」的問題解決了。
安妮˙吉哈多 (Annie Girardot) 的發音的問題更加複雜。把「Annie」音譯成「安妮」,沒有人要反對;更加複雜的問題不在此。
安妮˙吉哈多應唸「Annie」「[ ʒi-RaR-do ]」或再簡化成英文方式的 [ ʒihahdo ] 。
「Girardot」應拆成 « gi » « rar » « dot » 。
« gi » 應唸 [ ʒi ] ,選用「吉」很好。如果是 « gui » ,才會變成「ㄍㄧ」的音。
« rar » 應唸 [ RaR ] ,法文的 « R » 聽起來很像英文的 « h » ,所以 « ra » 才會被譯作「哈」。「法文的 « R » 聽起來很像英文的 « h »」,這是困擾無數不知情者的大麻煩,所以「Girardot」才會被不知情者翻譯成「吉拉度特」。用中文來揣摩 « rar » 的發音的話,大約會是「哈」「荷」,只是那個「荷」要很輕地發音──不發音也沒什麼大關係(反正很少被發覺)──。
« dot » 字尾的 « t » 不發音;在法文裡面,字尾的子音很少發音。 « dot » 字尾的 « t » 不發音之後,只剩下 « do » ,然後就照樣發 [ do ] 的音就是了。法文的 « do » 絕非英文的 « do » ,用英文說 « I do, I do, I do... » 或用英文唱 « I do, I do, I do... » ── ABBA 的歌──我們會聽到 [ du ] 的音。法文的 « do » 就是 [ do ] ,如加拿大男導演兼演員「Dolan」就是「多藍」,絕非「杜藍」。
將「Girardot」譯作「吉」「哈」「多」,再理想也不過了。
「Girardot」請唸 [ ʒihahdo ] 。 |
法文的 « R » 聽起來很像英文的 « h » ,把「Rohmer」譯作「侯麥」,「Romain (Duris)」譯作「侯曼(杜黎斯)」,「Rimbaud」譯作「韓波」,法國前總理「Raffarin」譯作「哈法韓」,都是法文的 « R » 充當字首子音再接 « o » 、 « im » 、 « a » 比較開的母音時聽起來很像英文的 « h » 的案例。不過我個人反對把法文的 « R » 再接比較不開的母音時,例如再接 « i » 的時候,還再用英文的 « h » 來翻譯。將「Derrida」譯作「德希達」是已經變成積習,所以大家才聽得習慣;但是把「Marie」譯作「瑪希」,實在不倫不類。那把「Paris」譯作「巴希」,大家要嗎? |
法國有位男演員叫作伊波里特˙吉哈多 (Hippolyte Girardot),他跟安妮˙吉哈多一樣都是姓「吉哈多」(Girardot) 這個家族姓。不過,伊波里特˙吉哈多跟安妮˙吉哈多沒有任何親屬關係──很多法國、比利時觀眾也常疑惑這個問題──。伊波里特˙吉哈多曾經跟日本男導演諏訪敦彥合導《有紀和妮娜》(Yuki et Nina, 2009),也曾經在《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 2006) 中的一個片段飾演茱莉葉˙畢諾許 (Juliette Binoche) 的丈夫。但,問題來了:縱使伊波里特˙吉哈多在台灣沒啥知名度,但是把伊波里特˙吉哈多 (Hippolyte Girardot) 錯譯的情況最是可怕:「Hippolyte」中的 « h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