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電視報導的模式來執導,《反恐戰場》(The Kingdom) 是帶著麥可 (Michael Mann) ──本片的製片的印記:把一些資料影片、數位影像以及大規模的動作場面混合在一起,這樣的場面調度既著重各個效果(過度寫實的 (hyperréaliste) 效果以及刻意不均衡的構圖)的立即性,也著重非常精準的策略(我們是在拍攝一群專家正在工作的情形,這可並非是在搞笑)。各位應該已經瞭解到,利雅德,其實正是介於 CNN MTV 之間(的風格)的被政治小說化(政治虛構化)了的巴格達。一部近乎描述混亂中的伊拉克的迷你商業大製片,並非沒有優點──這種切入法幾乎跟勞伯瑞福 (Robert Redford) 的《權力風暴》(Lions for Lambs) 完全相反。《反恐戰場》並沒有遺漏掉任何一片碎屑:事先裝備好的汽車炸彈,市區游擊隊,有風、有灰塵,埋伏攻擊,挾持人質,等等等。

這種緊急狀態為敘事帶來一些噪音,但根本沒有編劇、也沒有導演(彼德
柏格 (Peter Berg) 充其量僅只是個『想當』(wannabe) 麥可曼的人)的狀態,終將讓敘事堵塞住。當其中一位探員被用蠻力綁架走之後,偏激的伊斯蘭恐怖份子處處包圍住,驚慌,試著要把那位美國探員割下頭顱。他們把整套工具都搬出來了(放在腳架上的攝影機、屠夫用的大刀、《可蘭經》),彷彿是當代恐怖主義的 Bricorama 買回來的工具箱(譯註:Bricorama 是法國專賣工具的大型賣場,類似台灣已存在的『特力屋』)。用這種幾乎快斷了氣的快熟栽培法,還再加上一群演員故意耍屌、耍嚴峻(傑米福克斯,真是怪異地非常差勁),還有最後天方夜譚的場景,一位看似善良的老爺爺終於被揭穿是恐怖份子的大頭目,還從他的枕頭底下拿出他的機關槍 (kalachnikov)威廉弗萊德金 (William Friedkin) 已經在《火線衝突》(Rules of Engagement) 玩過這套,而雷利史考特 (Ridley Scott) 則已經在《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 試過拍攝索馬利亞塵土飛揚的衝突場面。那個時候還是兩千年的第一個十年的初期,換成是《反恐戰場》則已經顯得老態畢露。

原載於《電影筆記》
第六二八期二○○七年十一月號)頁 42-43

翻譯
周星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